文章博客

文章博客 > 文章内容

DevOps持续交付总延误?故障难定位拖业务后腿怎么办?

分类:

暂无标签 行业资讯

发布日期: 25年09月19日

在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,DevOps本应是企业的“加速器”——通过开发与运维的协同,快速交付业务价值。但现实中,很多企业却陷入“持续交付总延误”“故障难定位”的泥潭:代码提交后,流水线跑一半卡住,排查半天发现是环境配置不一致;线上故障突发,用户投诉涌进来,运维团队翻遍日志却找不到根因,等问题解决,业务已经损失了半天的流量。这些问题不是“偶发意外”,而是DevOps流程中“体系缺失”的必然结果,急需一套能从根源解决问题的方案。

DevOps持续交付总延误?故障难定位拖业务后腿怎么办?插图

持续交付延误的核心痛点:不是“慢”,是“乱”

很多企业的DevOps流程像“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”——开发团队用自己的开发环境,运维团队维护生产环境,两边的配置、依赖各不相同。比如开发时用的是Python 3.8,生产环境却是Python 3.7,代码提交后才发现兼容性问题,只能回滚重改;还有的团队为不同应用建了几十条流水线,每条都有自己的触发条件、测试步骤,一旦某条线出问题,就得花大量时间调试。更头疼的是协作问题:开发说“代码没问题,是运维环境的锅”,运维说“环境没问题,是代码的bug”,互相推诿的时间比解决问题还长。这些“乱”像绳子一样缠在DevOps的“腿上”,导致交付速度越来越慢。

DevOps持续交付总延误?故障难定位拖业务后腿怎么办?插图1

故障难定位的根源:缺乏“业务视角的可观测性”

线上故障就像“黑盒子”——你知道里面出了问题,但不知道问题在哪。传统的监控工具能告诉你“服务器CPU利用率90%”“数据库连接数满了”,但这些技术指标离业务太远。比如用户反映“下单失败”,运维团队看服务器指标都正常,查了半小时才发现是支付服务的某个接口超时,而这个接口的日志藏在另一个系统里。更麻烦的是,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普及,业务链路变得越来越长:一个用户下单要经过前端、网关、订单服务、库服务、支付服务…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都会导致整个流程失败,但传统监控只能看到“单点故障”,看不到“链路全貌”。等运维团队把各个系统的日志拼起来,找到根因时,业务已经被影响了几个小时,损失可想而知。

DevOps持续交付总延误?故障难定位拖业务后腿怎么办?插图2

联蔚盘云的平台工程:从“治痛点”到“建体系”

要解决DevOps的痛点,不能“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”,得从“体系建设”入手。联蔚盘云的平台工程服务,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“系统解法”——通过三个核心能力,把DevOps的“乱”变“顺”,把“黑盒子”变“透明”。 首先是持续集成/发布的标准化流水线。联蔚盘云会根据企业的应用环境和开发语言,定制一套标准化的集成部署流水线。比如为某知名法国化妆品公司的DevOps平台,定制了支持800多个应用环境的快速集成发布服务——不管是Java应用还是Python应用,都用统一的流程触发、测试、部署,减少了因流程差异导致的延误。这样一来,开发团队不用再为每个应用建不同的流水线,运维团队也不用再处理各种“个性化”的配置问题,交付效率自然提升。 其次是业务视角的应用可观测。联蔚盘云的应用可观测服务,不是“堆指标”,而是“选对指标”——基于业务逻辑分析定制性能指标。比如对于电商企业,会重点监控“用户下单”“支付接口响应时间”“库扣减延迟”这些和业务直接相关的指标。当用户反映“下单失败”时,运维团队能直接看到“支付接口超时”的告警,再顺着链路追踪到具体的服务实例,不用再“拼日志碎片”。这种“业务导向”的可观测性,让故障定位从“小时级”缩短到“分钟级”。 之后是服务CMDB的主数据管理。很多企业的应用服务数据像“散沙”——开发团队有一套服务列表,运维团队有另一套,数据不同步导致部署时“找不到服务”“配置错误”。联蔚盘云的服务CMDB会构建企业应用服务的“主数据”,所有团队用的都是同一套数据源,信息实时同步。比如为某知名瑞典汽车技术中台,提供了500多个应用环境的平台化支持,通过CMDB统一管理所有应用的信息,避免了因数据不一致导致的部署延误和故障。

从“救火”到“预防”:用平台能力实现DevOps全链路提效

联蔚盘云的平台工程服务,不只是“解决问题”,更是“预防问题”。比如标准化的持续集成/发布流水线,能在代码提交阶段就自动检查环境兼容性,避免“到生产环境才发现问题”的情况;应用可观测服务能实时监控业务链路的性能,提前预警“支付接口响应变慢”,让运维团队在故障发生前就介入;服务CMDB能所有服务信息的一致性,避免因“信息差”导致的部署错误。这些能力像“防护网”一样,把DevOps中的风险挡在前面,让企业从“被动救火”变成“主动预防”。 而且,联蔚盘云的平台工程服务有很强的“开放性”——解决方案和产品支持与市场多种业务生态对接,不会绑定用户。比如企业已经用了某些工具,联蔚盘云能把这些工具整合到统一的平台里,不用“推翻重来”,减少了企业的迁移成本和学习成本。另外,联蔚盘云的技术能力也得到了权威认可——2024年因平台工程能力被Gartner列为云驱动业务颠覆东半球专属Cool Vendor,这意味着联蔚的平台工程方案是经过市场验证的“有效解法”。 DevOps的核心是“效率”,但效率不是“拼速度”,而是“拼体系”——只有把流程标准化、把观测业务化、把数据统一化,才能真正解决持续交付延误和故障难定位的问题。联蔚盘云的平台工程服务,正是这样一套“体系化”的方案:从持续集成/发布的标准化,到应用可观测的业务导向,再到服务CMDB的数据统一,每一步都直击DevOps的核心痛点。对于正在DevOps路上“踩坑”的企业来说,这样的方案不是“选择题”,而是“必答题”——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痛点,DevOps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“加速器”,让业务跑得更快、更稳。

FAQ:

DevOps持续交付总延误,是不是因为团队协作有问题?

团队协作不畅是原因之一,但更核心的是流程和环境的“不标准”。比如不同团队用不同的开发环境、不同的流水线流程,导致代码到生产环境后出现兼容性问题,或者流水线卡住。联蔚盘云的持续集成/发布服务会根据企业的应用环境和开发语言,定制标准化的流水线,统少有程和环境配置,减少因“不标准”导致的延误,同时也能缓解团队间的推诿问题。

故障难定位,是不是因为监控工具不够多?

不是工具数量的问题,而是工具“视角”的问题。传统监控工具只看技术指标(比如CPU、内),但这些指标离业务太远,无法直接对应“用户下单失败”这样的业务问题。联蔚盘云的应用可观测服务是“业务视角”的——基于业务逻辑定制性能指标,比如“支付接口响应时间”“订单服务”,当业务出现问题时,能直接定位到具体的服务链路,不用再“拼日志碎片”。

联蔚盘云的应用可观测服务,和传统监控有什么区别?

传统监控是“技术导向”,关注服务器、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指标;联蔚的应用可观测是“业务导向”,关注与业务直接相关的链路指标。比如对于电商企业,传统监控会告诉你“数据库连接数满了”,而联蔚的可观测服务会告诉你“用户下单时,支付服务的接口超时了”,直接指向业务问题的根源。这种“业务视角”能让故障定位更快速、更精确。

服务CMDB对DevOps有什么帮助?

服务CMDB是企业应用服务的“主数据中心”——统一管理所有应用服务的信息(比如服务名称、部署环境、依赖关系),开发、运维等团队用的是同一套数据源。这样能避免因“信息差”导致的问题:比如开发提交的代码指向的服务,运维环境里没有;或者故障定位时,因为服务信息不一致,找不到具体的部署实例。联蔚盘云的服务CMDB能数据源的同步和一致性,让DevOps流程更顺畅。

联蔚盘云的平台工程服务,适合哪些的企业?

联蔚盘云的平台工程服务适合需要提升DevOps效率的中大型企业,尤其是在汽车、消费品、化妆品等有丰富的经验。比如为某知名瑞典汽车技术中台提供500多个应用环境的平台化支持,为某知名法国化妆品公司的DevOps平台提供800多个应用环境的快速集成发布服务。这些的企业通常有复杂的应用环境和多团队协作需求,联蔚的标准化方案能有效解决他们的DevOps痛点。

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

业务标签

暂无标签

精选文章

【联蔚盘云】新起点,新征程:新办公室启用啦!

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,作为国内多云管理服...


联蔚盘云再获Gartner推荐,FinOps领域持续领跑

在数字化浪潮中,多云管理平台正成为企业数...


携手共进,联蔚盘云深度参与中国信通院云平台交付能力标准编制

2024年,为进一步推动云平台交付的质量...


联蔚盘云亮相CDIE消费品行业峰会

8月28日,由华昂集团主办,专注于消费品...


联系我们

选择您关注的产品或解决方案,我们将尽快联系您!

售前咨询

400 670 5818 (周一至周五 9:30 - 18:0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