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博客

文章博客 > 文章内容

监控运维大屏看不清故障?还能精确风险吗?

分类:

暂无标签 行业资讯

发布日期: 25年10月16日

运维人员小周的凌晨总是过得特别“热闹”——大屏上的报警灯此起彼伏,CPU使用率超标、数据库连接数暴增、API响应延迟的红色提醒轮流跳动,但盯着屏幕看了半小时,他还是没理清这些异常之间的关联:到底是缓服务宕机导致数据库压力过大,还是第三方接口超时引发了连锁反应?等他终于定位到故障根源时,业务已经中断了15分钟,客户投诉的消息挤满了工作群。这样的场景,几乎是所有企业运维团队的“噩梦”:不是没有监控大屏,而是大屏上的信息要么碎片化、要么太冗余,明明“看得到”却“看不清”;更头疼的是,很多故障发生前没有任何预警,只能被动“救火”,根本没法提前防范。

监控运维大屏看不清故障?还能精确风险吗?插图

运维大屏的“看不清”,藏着三个核心痛点

很多企业花了大价钱搭建监控运维大屏,之后却变成了“数据展示板”,根本发挥不了故障定位和风险预警的作用,问题往往出在三个地方:

  • 数据“碎片化”:企业用了多云、混合云架构,不同云平台、不同系统的日志、指标分散在各个工具里,大屏上的信息是“拼接”来的,没有打通数据血缘——比如看到电商系统的支付接口超时,却不知道是底层云服务器的网络延迟导致的,只能逐个系统排查。
  • 指标“无重点”:为了“全面监控”,大屏上堆砌了上百个指标,CPU、内、磁盘、接口响应时间……每个指标都在跳动,但没有和业务场景关联——比如对于电商平台来说,“订单支付”比“应用服务器内使用率”更能直接反映业务健康度,但很多大屏却把后者放在核心位置,导致运维人员抓不住重点。
  • 缺乏“上下文”:很多监控工具只展示“当前状态”,没有历史数据对比,也没有业务逻辑关联——比如某台服务器的CPU使用率突然升到80%,但不知道这个指标在“大促期间”是正常波动还是异常,也不知道它会影响哪些下游服务,故障定位变成了“盲人摸象”。

从“被动救火”到“主动预判”,运维需要“会思考”的能力

随着业务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,企业对运维的要求早已不是“故障发生后快速”,而是“提前风险,避免故障发生”。但要实现这一点,光靠“看大屏”是不够的,需要运维系统具备两种核心能力: 首先种是“业务化的可观测性”——不是监控所有指标,而是基于业务逻辑定制关键指标。比如对于在线教育平台来说,“课程播放”“直播延迟时间”“学员互动率”这些和业务直接相关的指标,比“服务器磁盘使用率”更重要;对于金融机构来说,“交易”“风控接口响应时间”才是核心。只有把监控指标和业务场景绑定,才能快速判断“异常是否会影响业务”。 第二种是“化的分析能力”——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历史数据,找到故障的“前兆”。比如某电商平台的数据库连接数,在大促前3天通常会从500上升到1000,这是正常波动;但如果在非大促期间突然升到800,就可能是第三方接口异常导致的,需要提前干预。传统监控工具只能“报警”,而化的运维系统能“”——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中的Pattern,识别出“异常趋势”,在故障发生前发出预警。

联蔚盘云的运维解决方案,让监控从“看得到”到“看得懂”再到“能预判”

针对运维大屏“看不清”和“难预判”的痛点,联蔚盘云的解决方案从“数据整合”“业务聚焦”“分析”三个层面入手,帮企业搭建“会思考”的运维体系:

1. 用CMDB打通数据“孤岛”,让故障定位有上下文

联蔚盘云的服务CMDB(配置管理数据库)能构建企业应用服务的主数据,把不同系统、不同云平台的资源(服务器、数据库、接口、应用)统一管理,数据源的一致性和同步性。比如当某台服务器的CPU异常时,CMDB能快速关联到它支撑的应用、依赖的数据库,以及下游的业务模块——运维人员不用再逐个系统查,直接从大屏上就能看到“异常影响了哪些业务”,快速定位根因。

2. 应用可观测:只展示“对业务有价值”的指标

联蔚的应用可观测服务不是“堆指标”,而是基于业务逻辑定制观测数据。比如针对电商的订单系统,他们会重点监控“订单创建”“支付接口响应时间”“库更新延迟”这些和业务直接相关的指标;针对制造企业的MES系统,会聚焦“生产线上传数据”“设备状态异常率”。这些指标不是凭空选的,而是和企业一起梳理业务流程后确定的——只有这样,运维人员看到大屏上的异常,就能LK明白“业务哪里出问题了”,而不是对着一堆技术指标发呆。

3. AI驱动的分析,从“报警”到“预判”

联蔚的AI大模型服务能整合历史监控数据、业务数据,通过模型分析找到故障的“前兆”。比如他们的动态Agent框架,能实现“感知-分析-执行”的闭环:首先通过监控工具感知到指标异常(比如数据库连接数上升),然后用AI模型分析历史数据,判断这是“正常波动”还是“异常趋势”,如果是异常,会自动关联CMDB中的上下文,分析可能影响的业务模块,之后给出“预处置建议”——比如提前扩容数据库连接池,或者检查第三方接口状态。这样,运维人员不用等故障发生,就能提前干预,避免业务中断。 除此之外,联蔚的云运维服务是724h基于ITIL的,不管是多云环境还是混合云,都能提供统一的监控和运维支持。比如某快消企业用了三朵公有云,联蔚的多云管理平台能把所有云资源的监控数据整合到一个大屏上,并且基于业务逻辑定制指标,运维人员不用切换多个工具,就能看到所有关键信息;遇到故障时,724h的运维团队能快速响应,结合CMDB和应用可观测的数据,快速定位根因。 某知名健康消费品企业之前的运维痛点很典型:用了两朵公有云,监控工具分散,大屏上的数据碎片化,故障定位要花1-2小时,而且经常因为预警不及时导致业务中断。联蔚盘云为他们搭建了运维中枢,用CMDB整合了所有应用和资源的主数据,用应用可观测定制了“订单处理”“物流接口响应时间”等业务指标,还接入了AI分析模型。现在,他们的运维大屏上只展示10个关键业务指标,故障定位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内;AI模型能提前2小时到“物流接口超时”的风险,运维团队提前调整资源,避免了多次业务中断。 监控运维大屏的核心不是“展示数据”,而是“传递价值”——让运维人员快速看懂“业务哪里有问题”,提前预判“风险会在哪里发生”。从“看得到”到“看得懂”再到“能预判”,这是运维的进化方向,而联蔚盘云的解决方案,正好踩中了这个方向的核心:用CMDB打通数据上下文,用应用可观测聚焦业务指标,用AI实现预判。对于企业来说,好的运维不是“不出故障”,而是“即使有故障,也能提前预防,或者快速解决”——而这,正是联蔚盘云能帮企业实现的。

FAQ:

监控运维大屏数据太多,如何快速找到关键信息?

关键是要让数据“贴合业务”。联蔚盘云的应用可观测服务会基于企业的业务逻辑定制指标,比如电商企业聚焦“订单”“支付响应时间”,制造企业聚焦“设备状态异常率”,只展示对业务有直接影响的信息。同时,通过CMDB构建应用服务主数据,将指标与业务模块关联,大屏上的异常能直接对应到“影响了哪个业务”,避免信息冗余。

联蔚盘云的应用可观测服务和普通监控工具有什么区别?

普通监控工具多是“技术指标堆砌”,比如CPU、内使用率等,而联蔚的应用可观测是“业务化的观测”——基于企业的业务流程定制指标,比如在线教育的“课程播放”、金融的“交易”。它不仅展示指标异常,还能关联业务上下文,比如某指标异常会影响哪些下游服务,帮助运维人员快速理解“业务 impa”。

如何利用AI实现运维风险的精确?

联蔚的AI大模型服务会整合历史监控数据、业务数据,通过模型分析故障的“前兆模式”。比如某数据库连接数在大促前3天的正常波动范围是500-1000,非大促期间突然升到800,模型会识别为异常趋势,结合CMDB的上下文分析影响的业务模块,提前给出“扩容连接池”或“检查第三方接口”的建议,实现风险预判。

云环境下的运维监控,如何数据的一致性?

联蔚的服务CMDB能解决这个问题。它会构建企业应用服务的主数据,整合多云、混合云环境下的资源(服务器、数据库、应用),数据源的同步和一致。比如某台服务器在A云,关联的应用在B云,CMDB会统一管理它们的关系,当服务器异常时,能快速关联到对应的应用和业务模块,避免数据碎片化导致的定位困难。

联蔚盘云的运维服务能支持多云环境吗?

可以。联蔚的云运维服务基于多云管理平台,能整合公有云、私有云及混合云环境的资源,提供统一的监控和运维支持。比如某企业用了四朵公有云,联蔚能将所有云的监控数据整合到一个大屏,基于业务逻辑定制指标,724h提供跨云的运维支持,确保多云环境下的业务连续性。 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

业务标签

暂无标签

精选文章

【联蔚盘云】新起点,新征程:新办公室启用啦!

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,作为国内多云管理服...


联蔚盘云再获Gartner推荐,FinOps领域持续领跑

在数字化浪潮中,多云管理平台正成为企业数...


携手共进,联蔚盘云深度参与中国信通院云平台交付能力标准编制

2024年,为进一步推动云平台交付的质量...


联蔚盘云亮相CDIE消费品行业峰会

8月28日,由华昂集团主办,专注于消费品...


联系我们

选择您关注的产品或解决方案,我们将尽快联系您!

售前咨询

400 670 5818 (周一至周五 9:30 - 18:00)